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2023年度报告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3-03浏览次数: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年度报告

(2023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1984年建校伊始设立的烟台大学政治课教研室,后经多次机构调整和更名,于2015年11月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专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任务。202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评为学校重点扶持高水平储备学科。严格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二级学科设置相关规定,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围绕二级学科设置,明确二级学科带头人。立足国家战略、地方发展需求和学校博士学位点建设要求,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及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影响。

(一)学科定位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面向需求,突出特色”为导向,始终瞄准当代中国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等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围绕我校助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及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影响。

(二)发展目标

通过不断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特色、完善学科结构,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学科和研究方向的专业化、特色化,使学科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基础夯实、特色突出、结构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阵地。着力培养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具备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质的专业人员,建立起一套教学质量有保障、管理机制系统完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培养体系。以此为指针,明确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培养目标:

第一,思想政治方面,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第二,专业能力方面,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理论内容, 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

第三,发展能力方面,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第四,跨文化专业交流方面,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学位标准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结合本学位点实际情况,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培养和学位授予标准。一方面,培养方案兼顾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把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相结合,设置公共学位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得少于3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2学分。另一方面,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侧重于研究生本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新的见解。论文的题目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课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论文内容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篇幅一般在3-5万字。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研究生处统一安排盲评。评阅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在答辩前每位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答辩合格者,且修满规定的学分,授予硕士学位。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学院出台了《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管理条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出台《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项目管理细则(试行)》,支持硕士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制定《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权益保障实施办法》 ,切实保障研究生的合法权益。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积极构建“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师资队伍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完整的规划和保障机制。学位点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牢记教育初心,切实担负好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德育和素质的要求,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切实落实导师为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充分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学位点分别通过招聘高层次学科人才、优秀青年博士、鼓励骨干教师继续学习深造等途径,努力打造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领军人物、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才俊共同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严格按照学校规定,2023年遴选硕士生导师16人。截止2023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有教师35人(其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为正高级职称,14人为副高级职称)。

(三)培养条件及特色建设 

1.培养条件建设方面

为保障研究生正常的学习,学院增设了专门的研究生自习室。为保障在校研究生的生活权益,除国家助学金和各类学业奖学金之外,学院还设有多个专门的学生助管岗位,以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及勤工俭学。

2.培养特色建设方面

学位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标准和指导性培养方案,在培养中首先明确“导向为主、质量为重、突出特色、分类设置”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和发表学术论文。在科研与奖励评优挂钩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在读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有较高水平论文。不断强化对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与学术训练,服务地方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具备获取知识、学术鉴别、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等各方面扎实的能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参与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助研、助管、助教、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

(四)科学研究

2023年学位点教师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篇、学术专著7部,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1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进账20万元,获省级奖2项。2023年,多名学位点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实践研修。

(五)服务贡献

本学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推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优化培养方案,抓实课程育人。根据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建设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强化学科基础课程,打造强基础、重交叉的课程体系。二是聚焦国家战略,着力科研育人。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将学科前沿和先进科研成果融入讲堂,大力发扬“学科育人”科研优势,师生共同发表多篇重点期刊科研论文。三是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实践育人。2023年,学位点教师参与完成山东省妇联“齐鲁女性”巾帼理论宣讲团《汇聚强国建设的巾帼力量》,参与原创音乐剧《长岛渔号情》。2023年2月学位点教师《拓宽黄河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实现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 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采用。

(六)教学科研平台

2023年学科科学科研平台成效显著。获批省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获批省级青年人才团队1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优秀创新团队1个、青年创新团队1个。

(七)导师责任制落实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导师统一进行线上学习与线下讲座相结合的业务培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业务水平和指导水平,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鼓励导师以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将学生就业与导师的考核挂钩,为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提供了保障,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三、年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情况

(一)奖助体系

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依照《烟台大学研究生助学管理办法(修订)》《烟台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烟台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及教育部、山东省相关文件规定执行。2023年,学位点学生获一等奖学金2名,二等奖学金5名,三等奖学金10名。

(二)招生选拔

人才培养作为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点积极做到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风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从“思、学、行” 三方面全面着手,同时辅之“导师培养、论文指导、学术交流”等形式,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培养领域,保证硕士培养向多样化、高质量方向发展。学位点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质量督导等培养环节方面加大努力,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修订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质量督导。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招收18名硕士研究生。

(三)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科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形态性、教育性等重要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发展问题的整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后备人才以及能胜任学校教学与党政工作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覆盖课堂教学、研究生指导全过程,注重将相关内容有效合理地引入课程学习环节。强化实践育人,完善已形成的点线面全覆盖的社会实践体系。完善校院领导齐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优化了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持续排查宣传、理论、舆论、文化、媒体等阵地的意识形态风险,未出现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风险。

(四)课程教学

结合我校教学与科研优势,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领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人才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实践导向,强调教学的实践特色。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打造参与式课堂、邀请名师进课堂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着力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通。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授课教师选用、教学模式、教学监管等方面严格把控,制定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

(五)导师指导

学位点加强对导师的岗位管理,推动导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导师的遴选过程严格按照烟台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烟台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对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就业指导等职责履职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将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学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培养质量纳入导师评价体系。为保证硕士学位的授予质量,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应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且烟台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正式刊物上发表1篇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

(六)实践教学

2023年4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共建实践基地,同年7月在莱州“西海地下医院”旧址设立革命史教育研究基地。实践基地的设立,有利于充分挖掘胶东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和实践应用,推动胶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七)学术交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工作实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针对教师学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一是邀请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扩展学术视野。2023年,学院开设“青马论道”大讲堂,举办学术报告11场、学术沙龙2场、两校名师讲堂2场。二是支持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2023年,学位点派出专家学者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会教师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做了学术发言,起到了较好的学术交流效果;三是学位点大力支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费用。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所产生的会务费、注册费、住宿费等实报实销。

(八)论文质量

研究生要利用一年半的时间从事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得到全面系统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工作的能力。

1.选题。硕士论文的题目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课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

2.开题报告论证。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科学调研和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最迟在第四学期四月份向学科组提交课题论证报告,并在学科组作开题报告。学科组就研究生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进行论证和审核,经批准后正式确定论文题目。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程,应包括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进行方式和完成期限。

3.论文中期检查。在论文工作期间,学科组要进行阶段性论文中期检查,按时写出各阶段工作情况,导师审查,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由学科组会诊,及时采取措施并报研究生处备案。第5学期10月份,学校将组织各院、系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4.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侧重于研究生本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新的见解。论文的篇幅一般在三万字左右。

5.答辩和学位授予。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研究生处统一安排盲评。评阅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在答辩前每位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完成1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答辩合格者,且修满规定的学分,授予硕士学位。

(九)学风建设

学位点重视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把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从源头上建立学术道德失范预警机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等重要文件,定期举办专家讲座,专门就该问题开展研讨,为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制度,目前未发生问题事件。

(十)就业服务

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为2024年即将迎来的第一批毕业生提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赴烟台科技学院、哈尔滨学院开展访企拓岗。

四、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3年,学位点虽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如下: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偏弱。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理念滞后、资源不足、形式单一、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缺乏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系统谋划和部署,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公开招聘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优秀博士难度较大。

(三)教研科研产出能力偏弱。科研方向散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与学科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教研成果数量偏少、质量不高。

五、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和具体措施。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内涵式发展。树立抓业务必须抓党建的理念,深入实施“党建+”工程。分批次组织党务干部外出培训学习,着力提升党建与业务融合能力和水平。认真执行学院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落实落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版)》。强化学院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凝练特质鲜明的学院文化,努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全方位推进清廉马院建设,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顶层设计。紧密联系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教研室建设,探索建立经费支持和人员调配机制。全面优化思政课课程和学分设置,围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四史”等增开选择性必修课。持续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外联动,联合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设置思政课期末考试成绩达标线。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力争获批省级思政“金课”和一流课程。

(三)推动学科和科研工作提质增效。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启动评估前期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族学学科融合发展,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按照“一次审核、三轮论证、四个阶段”工作安排,做好2024年国家社科及教育部项目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提升立项率。成立学院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积极发挥受聘专家功能,举办1-2次高层次学术会议。制定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研究生“走出去”。依托“青马论道”“青马问道”平台将学术名师“请进来”,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四)全面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适当放宽专业设置,根据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需要引进优秀博士人才不少于5名,配齐、配优、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分批次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完善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继续鼓励和支持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五)提升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接交流,与签约共建单位召开“双协同双提升”工作推进会,举办驻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论坛。发挥学科特色优势,聚焦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签约一批横向项目,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发挥理论宣讲团作用,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