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初秋,慧聚烟园。8月1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成立暨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围绕深度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发展,探索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路径、新方法、新范式,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军,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保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卢春萍,甘肃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崔建伟,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小涛,西藏自治区社科联联络协调处副处长李国锋,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卢国强,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坤,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波,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素玲等出席活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山东省直和烟台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会上,唐洲雁、卢国强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揭牌,冯素玲代表学校与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签署共建协议。来自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成立。
卢国强在总结讲话中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山东省社科联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各省市区社科联、山东省民族宗教委等部门单位对烟台大学发展建设给予的支持。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成立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今年是烟台大学建校40周年,在近40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持续完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他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实施《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持续巩固提升现有优势,加强组织协调,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坚定建设目标,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实验室大力支持,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科研空间、配套必要的研究设备,将实验室建成学术影响深远、平台品牌响亮、学科建设一流、具有相当国内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会上,冯素玲代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筹建工作组,从筹建背景、筹建过程、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作实验室筹建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建设方案》《指导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会名单》等系列文件。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明德面向全国发布了联合开放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杨志娟介绍了实验室阶段性成果《山东省民族工作发展报告》蓝皮书初稿,与会专家对书稿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
据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由山东省社科联发起,烟台大学具体承建。实验室实行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三会”管理模式。指导委员会由山东省社科联联合6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联、4家省直部门单位、烟台市委宣传部等11家单位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实行聘任制,由烟台大学聘任。实验室是集理论阐释、交叉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实验室,旨在围绕深度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产出原创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成果,为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实验室承建单位,烟台大学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民族学学科设有国家民宗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烟台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民族学科研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其中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曾获7项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将坚持开放包容、学科融合、方式多元、供需对接、人才为先的理念,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制度规范健全、服务广泛有效、学术影响深远、平台品牌响亮、学科建设一流,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审核:杜德省 编辑:吴雨桐 作者: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