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9-10-06浏览次数:

 

来源:《大众日报》 2019-09-25 作者:曹鸿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思想和政治上的高度,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实际、热点话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8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了具体要求和指导。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缺乏必要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把思政课仅仅当成一门普通的公共课,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对理论没有说清楚、讲透彻,学生感觉到“没意思”。

二是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思政课当成“高大上”的课程,单纯理论讲授,不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缺乏对大学生现实关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也必须从高校教师着眼,必须坚持“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思想和政治上的高度,增强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

要有思想高度,做到以理服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较强学理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彻底的理论来说服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如果缺乏扎实专业素养,就不能把理说清楚、讲透彻,就不能真正赢得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要以深厚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要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做到真学、真懂。真学,就是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真懂,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

要有政治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在教学中投入巨大热情,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感化学生,赢得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守好思政课阵地,讲好马克思主义,敢于同反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作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

所谓“立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聚焦社会客观实际,聚焦大学生实际和特点,不断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同社会、学生客观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要立足我国国情实际,讲清国家的大政方针,回应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切。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

要立足学生实际。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手机、笔记本电脑成为大学生标配,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思想具有多样性,知识带有碎片化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养成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网上和网下展开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对分易课堂等,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要把思政课同学生专业课结合起来,做到专业发展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要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认知、认同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教育表达方式同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契合。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采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同学生交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使思政课成为现实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课程,提高抬头率和点头率。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引导学生把知识和才干融入到国家、民族事业中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最后,要坚持“顶天立地”相统一。“顶天”和“立地”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思想和政治上的高度,又要有关注学生实际的温度;既要有思想性和理论性,又要有亲和力和针对性,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