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三个层次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4-13浏览次数:

 

来源:光明网 2021-04-01 作者:陈臣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阶段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课堂讲授,精确是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精确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达到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堂讲授通古知今、案例论证旁征博引,这是第二个层次。精确和精通是精彩的基础,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以精致的内容吸引人,以精彩的形式打动人,为学生带来智慧启迪和心灵享受,这是第三个层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圆满完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

精确,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精准把握讲授内容,又要准确进行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潜心研究、刻苦钻研,深刻把握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对待科学应有的严谨态度,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建立在严密科学逻辑的基础上,既准确理解又准确表达。准确理解,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思政课中的概念、内涵、特征、原因、作用、意义等有准确认识,对学科体系的逻辑脉络、发展变化有准确认识,铸造更为扎实严谨的理论素养;表达准确,就是课堂讲授用词精准、条理清晰、繁简得当、重点突出,传递的信息是精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理论阐释水平,才能以丰富的知识体系滋养价值体系,进而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

精通,既指思政课教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要融会贯通,了解把握每门课的侧重点和重合差异,又指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熟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大学阶段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总体把握。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在多学科交叉视野下,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得到创新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相结合,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既要用理论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经验,也要用实践阐释和说明理论,进而回应学生的热切期盼和关心关切,并就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与故事解疑释惑,全面客观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

精彩,是指在精确和精通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以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因材施教,既以理服人又以德感人,以自己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课堂教学既要有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又要有严肃有序的课堂管理,二者既不矛盾也不冲突。在高效的课堂管理的前提下,教师运用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因势利导,既讲国家大事,又讲身边小事,用事实与逻辑打通理论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将真善美的种子埋进学生心中,从而让思政课既润物无声,又回味无穷。真正让大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自觉运用这一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要做到讲授从精确、精通到精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用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课引领大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培养出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陈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