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四史”教育的使命担当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06-01浏览次数:

 

来源:四川学习平台 2021-04-17 作者:王海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重要论述。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这为我们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师生思想根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师应启迪青年学生在重温初心中树立正确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回首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从党的不懈奋斗史来看,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环顾当今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在中国之治和一些国家乱象丛生的对比下,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史”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准确把握党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脉络,学通弄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不断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具有制度优势,引导学生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启迪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成正确历史观。激发学生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师应引领青年学生在追忆苦难中坚定理想信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走过一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迅速转入低潮,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达到31万人,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中国共产党经受着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在血雨腥风的危急关头,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紧急召开八七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领导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在湘江战役中,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生死关头,我们党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统一全党思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巨大变化,青年学生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思维更活跃,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缺乏对错误思潮的甄别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中加强“四史”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引领青年学生在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从伟大历史功绩、伟大历史人物、伟大时代精神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从而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师应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英模中树立人生榜样

百年时空,星光璀璨。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还是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都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慷慨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投身祖国油田建设的王进喜,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潜心科研、开启国家深地时代的黄大年,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为人民生命安全冲上抗疫一线的逆行者钟南山……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思政课教师开展“四史”教育,就要引导青年学生在缅怀先烈中树立人生目标,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四史”学习锤炼奉献社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格,永葆赤子之心,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特别是“四史”教育中,思政课教师要把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凝结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出来,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式,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使学习英模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

“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师应培育青年学生在回顾险阻中激发奋斗精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镌刻着我们党的拼搏奋斗历程,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书写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彰显着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以星火燎原之势,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引领人民风雨同舟、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物质财富多了,但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还必须勇立潮头、奋勇搏击,敢于以闯关夺隘、善作善成的意志品质,以动真碰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状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不断夺取新时代的新胜利。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了宏伟蓝图。思政课教师应向青年学生阐释好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启发学生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是奋斗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兴业新时代。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现在中国发展的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执笔人:王海容,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