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1-06-29浏览次数:

 

来源:青海学习平台 2021-06-21 作者:李明臻 王照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开展校园“四史”教育的主阵地,要将“四史”教育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提高“四史”教育的政治高度、时代广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有效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本质内涵,精准悟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核心要义,深切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主旨精髓;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淬炼政治品格,厚植家国情怀,以初心使命铸就新时代教育的灵魂,用理想信仰之光照亮复兴伟业。

深刻认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学史明理,引导青年学生感悟真理的伟力。“四史”中有着诸多思想深邃的经典力作和追求、捍卫真理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素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年轻的陈望道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从寒冬到次年早春,从白昼到黑夜完全沉浸其中,以致把墨汁当成白糖蘸着吃粽子还浑然不觉,直到母亲惊笑不已地看着满嘴乌黑的儿子——这就是真理的魅力。问世后的这部28000多个汉字、传播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火炬。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正是在1920年,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以后,他开始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谈话中他也深情地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今天,高校也应高擎真理之炬,引导学生精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著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为指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引导学生体会“《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同时,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基本原理在中国传播史上的发展,品读“真理的味道”,赓续“真理的力量”,促使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追望大道、求索不息,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坚定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史增信,引导青年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科学理论是时代的精华,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拥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正确把握历史方位和客观基点的基础上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就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创新成果及基本经验,依托时代背景、历史语境对理论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帮助学生重点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时代性贡献,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度广度宽度,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理论贡献,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和学习、实现进步与成长。

学史崇德,引导青年学生向善向上、见贤思齐。“四史”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个精神高地,树立了一座座红色丰碑。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升华其思想内涵,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品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追求和价值理想,是传统精神的时代呈现和最新发展,为我们克服千难万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无比坚韧的信念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些精神都是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服务人民、积极奉献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有力道德支撑。“四史”中,还涌现出成千上万优秀共产党员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孔繁森、尕布龙等英雄楷模……他们虽身处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但他们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讲清楚先进模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讲清楚优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深入挖掘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身上的精神之光,把他们有情感、有温度的先进事迹和感人力量作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丰厚营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新时代最美的青春宣言,促使他们坚定信仰、砥砺品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史力行,引导青年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与“四史”紧密相关,是承载“四史”教育的主要思政课程之一。我们要紧紧围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等重要论断,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梳理和介绍,讲清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坚持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深入到历史事件的内核,勇于探索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解读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路历程,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征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规律。要强化“四史”宣传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师生政治素养和政治意识,充分发挥“四史”资政育人的教育功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本质和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在广阔的“四史”视野中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做到以史鉴今、守正创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在实践育人中强化“四史”教育。把“四史”内容融入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提炼实践主题,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结合革命先辈的成长历程、革命旧址的历史内涵、标志事件的重大意义等,精心策划实践内容,让学生看到课堂“看不到的历史”,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悟到课堂“体验不到的感受”,不仅感动一阵子,更要铭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

在文化育人中凸显“四史”教育。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系统挖掘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广泛开展学生活动,通过“青春向党”系列活动,以歌唱、朗诵、征文、竞答、表演、微电影等形式,让“四史”内容更加鲜活;通过参观党史教育基地、红色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对学生就近、就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红色走读”中让“四史”教育直观化。

在网络育人中丰富“四史”教育。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海党史网上陈列馆等线上平台资源,充实思政课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开发“四史”网络“金课”,通过网上纪念馆、VR体验室、红色动漫,实现“四史”的艺术呈现,让“四史”知识立体化,更好地再现“四史”深刻的历史内涵,深化学生的红色记忆,彰显价值引领,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覆盖面,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延续红色血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开放大学思政理论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