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2021-06-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一部筚路蓝缕奠基创业的拼搏史,一部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奋进史。党的历史中包含的历史规律和精神财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宝贵的素材,党史所具有的资政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高度切合。因此,把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时代要求。
改进和更新教学理念 发挥好教师主导性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成就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诸如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教学的方式过于老套,内容缺乏新意,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理念,更多关注学生需要,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的重心更多落实到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把党史中蕴含的教学素材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思政课教学不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是无意义的。一直以来,学史、读史、论史、评史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都有一定的史学储备,都能对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一番“品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兴趣点,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出发点,创设轻松愉悦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党史学习教育高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应该先学、先知、先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通过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和历史文献,了解历史脉络,挖掘富有价值的红色基因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上分享,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转变课堂教学“以我为主”的旧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高效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深挖和拓展教材内容 强化教材学理性运用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强教学有效性,要用好教材,在遵循每门课程的学科属性、知识特征、教育功能和授课目的的基础上,深挖和拓展教材中与党史学习教育所需的相关内容,真正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应该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视角,从党的发展历程出发,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认真分析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艰辛探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要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深刻把握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深远意义。要让学生深刻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应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阐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党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指导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科学真理;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通过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明确我国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方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阐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应基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阐明党的发展历程。要从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社会任务的角度出发,讲清楚为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目标、任务等角度,讲清楚为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改天换地的大事件;从改革开放深刻改变党、国家、人民面貌的角度,讲清楚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角度,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实现怎样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要积极引导学生看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走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正经历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憧憬向往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明天。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应基于思想教育与道德观教育的视角,通过挖掘党史中蕴含着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要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用血与泪锻造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引导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与实践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史中包含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凝聚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阐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 达到教学实效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还要用好一切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向社会延伸,构建“大思政”格局。
改进和丰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一方面,教师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深耕思政小课堂中创设有效课堂,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分享。教师在这过程中只需充当好“协调员”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展示给予总结评价,提升所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样的教学转换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自学自评、互学互鉴中厚植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可利用红色经典阅读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史党建的相关文献材料,了解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诵读红色经典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对经典历史作品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人信仰与追求,以及在顽强抗争中淬炼的民族精神。通过诵读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召力和塑造力。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向社会延伸。红色资源是讲好党的故事最鲜活的载体,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历史文物了解红色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事实、历史脉络,可以更好汲取历史营养。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一二·一”运动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滇西抗战纪念馆等,这些历史遗迹和纪念馆作为历史的记忆,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说服人打动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应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培育时代新人,厚植爱国情怀。
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双向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新媒体平台具有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对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开展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微课堂、录制微视频,用学生更加喜欢的方式进行党史学习,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党史学习的实效性。
(执笔: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阮朝宇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维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