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四度”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2-01-25浏览次数:

 

来源:广西学习平台 2022-02-01 作者:蒋智华 文家燕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让大学生在时代方位中找准坐标,在汲取养分中厚植情怀,在学思践悟中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为我们办好“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高校必须把握规律,守正创新,久久为功,真正把“大思政课”建设成为思想深邃、理论厚重、释疑解惑、凝神聚力的新时代“金课”,引导激励大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有举旗定向的高度,当好“大先生”,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指引航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灵魂。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主阵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必须胸怀“两个大局”,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办好“大思政课”,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政治理论要“强”,当好“大先生”。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要高,要坚持“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讲出真理真谛真言,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观察形势、解决问题,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术观点要“正”,讲出“大信仰”。思政课教师高举旗帜讲政治,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斗争精神,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事实事例对比,旗帜鲜明地批判反驳西方错误思想言论,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多元思潮、文化冲击、转型期矛盾,形成“东升西降”的压倒性雄辩。

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有钻坚研微的深度,打造“大课堂”,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赋能赶考。伟大建党精神只有在拼搏奋斗、勇毅前行中才能产生伟大力量,只有与新时代、新征程同频共振才能越发激起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社会是“大思政课”最广阔的平台、最鲜活的素材来源,要坚持家庭与学校协同、线上与线下融合,让“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活”起来,直抵人心。一方面,“大思政课”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高校思政课要践行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就要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背景、大使命下,聚焦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修身立学、知史明理,自觉将人生小目标与“中国梦”大目标相结合,立鸿鹄之志,奋楫争先、实干笃行,用学业奠定事业、用激情打拼未来、用理想照亮人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中当好新时代“赶考人”。另一方面,“大思政课”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改变过去说教式、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采取循序渐进、“小火慢炖”的方法,特别是要用社会实践的大平台为思政课教育持续注入活力,让学生走基层、进社会,让思政课教育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扬正气。

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有发声亮剑的强度,锤炼“大熔炉”,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强筋壮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面对错误言论和歪风邪气,思政课不能“缺位”。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紧跟党走、为国奉献。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浩瀚历史中深刻认识到:今日安定繁荣的美好生活,皆源于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激发青年学子磨练斗争本领,发扬越是艰难越要奋勇向前的斗争勇气,在劈波斩浪中强筋壮骨,在披荆斩棘中练就本领,在青春奉献中绽放光彩。

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有启智润心的温度,用好“大宝藏”,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厚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对党忠诚,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善用百年大党的厚重历史讲好“大思政课”,推进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常态化、制度化,以历史事件、红色故事、英雄人物为主题,讲清楚百年浩瀚党史,讲明白革命理想,教育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爱党爱国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不负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所需、教育所求和社会所盼的思政课。要通过引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现身说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用有温度的思政课传递主流价值。

回顾百年峥嵘岁月,伟大建党精神穿越时空、融入血脉,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勇毅前行。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有力度、有温度,方能不负伟大时代,不负党和人民。

(第一作者系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第二作者系广西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教授;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