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的共同富裕使命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2-03-08浏览次数:

 

来源:中廉网视 2022-03-01

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表明,我们所讲的“共同富裕”,不仅追求经济上的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实现物质富足,还要追求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使人民享受更好的教育福祉,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的事情。思政课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办好思政课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福祉,促进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共同富裕背景下,继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一、讲清理论逻辑:共同富裕视域下“大思政课”的理论使命

“大思政课”是与时代相融入、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政课。“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坚持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通过把“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思政课”所内含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表明,只有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国情,才能讲好“大思政课”,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讲好“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大思政课”的开展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价值塑造、价值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立足于共同富裕的目标,着眼于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新格局,上海交通大学打破思政课专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打造了思政课教师与主讲嘉宾联合授课的“大兵团”教学共同体。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学精心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思政课主讲嘉宾,包括学校领导、院士专家、英雄劳模、时代先锋、行业精英等加盟授课。为激发学生奋进力量,学校邀请杰出校友和优秀毕业生返校,讲述自身参与和见证的国家社会发展巨变,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宏伟事业的报国志向。为凝聚多元主体育人合力,学校打破专家教授只上专业课的定式,推动高层次人才担任班主任和兼职思政教师,使教授班主任与专业老师、思政教师等形成合力,共同指引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层面上构筑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协同育人格局,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力量。

二、推动实际践行:共同富裕视域下“大思政课”的实践使命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思政课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运用多种形式拓展“大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红色革命老区、文史博物馆以及基层一线的生产生活场景中,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魅力和深厚力量,在实践中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不断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统筹实践育人活动与教育教学安排,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社会实践,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拓展课程外延,打通“课内+课外”通道,将劳动课时加入实践理论课,通过课程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等,加强实践教育中劳动技能训练,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课堂、进头脑。拓宽工作方式,打通“线上+线下”通道,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开展线上教学、云端授课、师生共同探索网络互动新模式。拓开资源渠道,导通“校内+校外”通道,建立长期定点社会实践基地两百余个,共同建设创新合作平台,将社会教育资源和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渗透,互补互动,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除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要求之外,上海交通大学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暑期,上海交通大学千余支社会实践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等主题,结合自身专业感知国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广大师生在亲身参与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知认同。

三、实现价值引领:共同富裕视域下“大思政课”的价值使命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但与此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尚待实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仍亟待满足。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思政课的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功能的发挥非常突出,“大思政课”理念尤为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面向新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以及思政课的使命,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引导学生用宏大的视野体察国情和世情,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联系起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讲座类、劳动类课程,结合时代主题优化社会实践板块设计,鼓励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立体感知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投身于包括共同富裕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去。为鼓励思政课教师立足实践,把握新情况、新形势,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好“大思政课”,学校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全面指导课程思政工作,定期开展院系一对一专题辅导会,将课程思政纳入在岗培训及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项培训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对思政课的“掌勺”能力。

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决策咨询课题“高校院系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CZXDSB-0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研究”(课题号:DFY-LL-2021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慧敏,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