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2-07-12浏览次数:

 

来源:《民族时报》 2022-07-13 作者:张健 杜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尤其要发挥好思政课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思政课是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则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目标包括: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学生“五个认同”等。

思政课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把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能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有效铸牢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当前学校思政课建设有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有健全的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全过程,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教学过程切入,打造一批全过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精尖示范思政课,实现协同进行。

要对思政课教材进行全面梳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课之中,主要呈现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和科学内涵、历史形成过程、重要意义等,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融入思政课堂之中。

在对思政课课程体系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两者有效融合;充分挖掘校园中的教学资源,依托主题班会、运动会等学校文化活动,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要因地制宜挖掘学校所在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资源,包括党史馆、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烈士陵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挖掘到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

此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菜单式、体验式、“互联网+思政课”等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的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要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立足校内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将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中培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能力。

三、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思政课教学全学段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特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大中小学段思政课教学全学段。循序渐进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之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的课程目标重在启发家国情感,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团结各民族小朋友,并认识一定的中华民族标志性符号。小学思政课的课程是“道德与法治”,可以融入“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生活的地方”等章节。小学阶段多采用游戏教学、展演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行为规范,启发情感认同。

初中学段的课程目标在注重培育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各民族一律平等;领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学思政课课程是“道德与法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找到中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契合点,可以融入的章节包括“走进法治天地”“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等。初中阶段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高中学段的课程目标是提升政治素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强“五个认同”;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生活中能团结各民族同学,在实践中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高中学段思政课的课程是“思想政治”,可以融入的课程包括:高中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高中思想政治在进行教学时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

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能在共同奋斗中担起大任。大学阶段的思政必修课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且每门课程都有所侧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了解中华民族史、新中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从“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树立法治思维,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能力。需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启发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铸牢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使命感。

四、完善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渠道的保障机制

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需要完善保障机制,建立思政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格局,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的工作流程,培育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专业的人才和教师队伍,以及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工作格局。学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大局上开展工作,构建学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各级学校主要领导要带头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统筹各方面资源,做好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性供给。各级各类学校发挥好骨干思政课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中心。

加强人才供给,培养相关理论专业的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则需要学校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素质优良的教师。打造优秀教师队伍需要政府与学校联合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开设教师研修课程。加大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加强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的学习。各地高校成立研究基地,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深挖理论资源,促进理论供给,提高学术造诣,增强各学段教师授课的学理性,逐步打造具有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

形成教学合力,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好思政课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按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要求做好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各地方大中小学校开展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以集体备课方式把握各学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好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其中高校要承担起带头作用,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机制,形成各级学校的教学合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全过程,贯穿思政课的全学段。

(作者分别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