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2-09-06浏览次数:

 

来源:教育新观察 2022-07-29

所谓“大思政课”,是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的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

结合实际,丰富教学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书本和文件等,而转向更能聚集、整合和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的教学资源,更加贴近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所需。无论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还是疫情时举国上下的共克时艰防控、脱贫攻坚中一线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都是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

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纪念场馆合作共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让学生做志愿者、讲解员,建设党史育人、实践育人平台;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将班级教学与“名师大讲堂”讲座相结合,并开展深入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各学校充分挖掘本地人文、自然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如今,思政课堂内容愈发丰富、形式愈发多样,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都显著增强。

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场景

近年来,信息技术成为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赋能下的大思政课更加“有声有色”。人工智能、VR/AR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场景深度融合,使“生硬”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触、可视、可感的教学场景。比如,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高度还原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一些历史事件的场景,仿真历史人物的角色。把历史素材、社会实践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为抽象理论添加实践注脚,也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通过搭建“线下+线上”平台,学校积极拓展思政教学资源,教学场域由“少”变“多”。着眼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丰富校内实践课堂。建成大国工匠、红色文化、四史教育等数字资源库,建成“VR+思政”虚拟仿真中心等。着眼微平台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打造“微思政”“微足迹”“微话题”等实践教学线上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实践教学文化氛围。

新时代下,我们必须坚持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多渠道、多领域、多方面、多手段地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以思政课建设引领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