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要从主题教育中汲取营养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3-08-01浏览次数: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2023-07-14 作者:余晓慧 樊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他们的文化修养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多元化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将思政课与文化自信教育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高校是弘扬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思政课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普及面广、课时长等特点,在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要利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大学生了解、熟知中华文化,有助于引导他们不断汲取文化精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充盈精神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勇于实践,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自信赋予思政课新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历史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厚植大学生自信的底气,可以更好地照亮他们自信前行之路。从思政课的视角解读中华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鲜活起来;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使文化更好地焕发出青春活力,有助于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

创新教学方法,坚定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简单的说教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思政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例如,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文化渊源,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运用阅读教学法丰富和拓展思政课教材理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使高深的理论生动起来;运用情景剧教学法在课堂上回应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运用参观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创新教学途径,彰显文化自信。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新媒体信息传递和接受渠道多元便捷,也为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带来了新的契机,如通过新媒体积极推送符合大学生兴趣的文化信息等。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各种互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在推进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

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对新时代新使命的呼应,也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增添思政课的文化氛围。思政课与文化自信教育相结合能互相成就,能让高校思政课更好地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使命。

【作者分别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云南省双百双进活动调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路径研究2023SBSJ09YB)、西南林业大学校级文科项目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教育创新路径研究WKZD1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