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机制研究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次数:


来源:山西青年 2023-11-07 作者:曲宏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特质,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2022年,《全面推进“思政课”大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善用社会大课堂,这为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的理论价值

红色文化作为当前培育时代新人、传承民族精神、构建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其隐性教育功能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能够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渗透力。

(一)实现育人目标、增强学生信念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承载着党的奋斗历程,诠释着党的理想信念。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为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沃土,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相契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拓展,更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也是构建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能够为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导向。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亮底色,能够让学生深刻体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以帮助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情感认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

(二)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的时代要求

Z世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传统说教、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他们。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社会思潮多元化日益明显,个别学生缺乏奋斗信心和拼搏勇气。因此,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应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红色文化提供的生动鲜活的史实和案例,能够增强课程参与感、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温度,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大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趣味性,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增加青年学生精神供给,并充分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三)实现文化传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要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精神标识,也包含了我们对历史与民族自信心的坚定。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能传承红色文化、传播红色基因,又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实现思政教学与红色文化两者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红色文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宝贵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以红色文化推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同时也应重视地方红色文化和校史文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各大高校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诸多探索,包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等。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学主渠道方式有待改善,教育主体认同不足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更要保证教学有温度、有深度。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理论为主,很难提升教学效果。在教育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大课堂,还要注重利用历史资源。针对“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有待改进。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虽然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红色展览馆、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但学生即没能真正融入到红色文化氛围中。由于缺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有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大纲和目标任务、标准设置不够清晰明确。同时,大思政课建设提倡运用好时代资源。Z世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网络的原住民。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媒体网络的融合度欠缺,耦合性不强,无法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这些都造成了思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学生主体认同不足。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特定时间阶段去关注红色文化,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存在零散化、短暂性的特点;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足,去红色基地参观,不深入了解红色遗址背后的故事,对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缺乏理解。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伟大历程,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性。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如何拓宽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创新内容,是高校应该去探索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大思政课”强调善用历史资源。当前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仅限于传统地去参观红色展览馆、讲解红色故事,对于红色文化的内容缺乏创新。当前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效应不同,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效能发挥也有一定影响。在红色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实践时,存在截取片段的现象,造成红色文化的不完整性。

另一方面,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但是整体来看,仍存在一定问题。在融入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缺乏了解,理论深度掌握不够,导致融入教学时比较生硬,缺乏趣味性,尤其是缺乏一些相关的典型案例来支撑实践教学,致使红色文化育人效果不佳。

(三)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缺乏有效保障

近年来,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都在积极探索,进行了诸多尝试,也涌现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

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相应的制度配套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不清晰,尤其是缺乏协同效应,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Z世代大学生重视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沿用传统的评价体制,注重考核结果,把走访调研、完成报告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参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经费和平台保障。当前,很多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已引起重视,但并未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有的高校与红色基地合作,仅满足了教学需求,对于学生在红色文化基地实践效果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并不重视。除此之外,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也缺乏保障。VR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学生沉浸式体验,解码红色密码。这些都需要高校去建立网络平台,提供经费支持,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机制

当前,“大思政课”理念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思政课教学突破了传统小课堂的局限,融入到“社会大课堂”。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解决其现实困境,需要从完善育人队伍、拓宽育人内容、构建育人模式、夯实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抓好“大师资”,完善育人队伍

“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需要抓好 “大师资”,完善育人队伍。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中坚力量。学校应建立育人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党政领导、社会专家、先进代表等也是重要力量。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知识素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实践中,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故事、发展脉络等进行深刻分析、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学习“四史”,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增强“四个自信”。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如红色实践研修基地、红色文化学术交流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密码,学习红色文化的典型案例,做到常学常新、常讲常新。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红色文化的学理阐述应科学规范,以便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选聘教授、社会专家等加入育人队伍。面向“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强大的育人合力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除了培养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选聘教授、社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借此提升实践教学的专业性。此外,还可以请来一些模范人物、红色文化基地和展览馆讲解员,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讲解,带领学生去学习“活”的历史。多社会阶层人士参与能够形成育人合力,拓宽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拓宽育人内容,改善育人环境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须把红色文化讲活、讲透。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教学内容要更加丰富、更有温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红色文化与学生所思、所想结合起来,不断充实红色文化的内容,增强红色文化的趣味性、时代性。

第一,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传承地方文化的历史见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对地方红色文化应设立专题库,以充实教育内容。以山西省为例,地方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可以以红色精神、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等为依托,设立专题库。比如,思政课实践教学解读、宣传红色精神时,可以以太行精神、刘胡兰精神、右玉精神等为典型,带领学生参观遗址、展览馆,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孕育出的伟大精神。另外,也可以将红色人物经典案例融入实践教学。山西曾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如高君宇、彭真、刘胡兰等。他们的生动感人事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典范。学习这些英雄人物,能够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第二,要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大思政课”建设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对于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也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思维,将红色文化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扩大研究内容,与劳动教学、综合素质拓展、创业教育等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大纲,关注学生的需求,将红色文化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让红色文化适应时代和青年的发展。

(三)建设“大课堂”,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更加多样。为使红色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从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三方面搭建实践平台,融合发展,达到育人实效。

第一,校内实践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域,应注重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比如,举办知识竞赛、红色文化展览等,也可以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录制微视频、微电影,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在不同的思政课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校内实践活动。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高校,可以将校史馆与当地红色文化结合,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贯穿其中,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创办红色刊物,并进行主题演讲及宣传活动,以增强育人实效。

第二,“大思政课”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善用社会大资源。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实现思政课更好“走出去”,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发展的现实路径。高校应依据自身情况,扩大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深入县、乡、村各行政区域,选择典型的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科学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带领学生参观,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高校在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时,还可以增加暑期红色研学路线、“三下乡”活动等教学计划,增加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第三,网络教学作为重要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Z世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喜欢追求新奇的东西。高校应大力支持网络实践活动,设立红色专题教育网站,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建立红色资源库、信息库,深刻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另外,设立虚拟实践教学课堂,通过仿真技术,让学生在三维立体下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保障思政课线上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在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广度的同时,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创新机制方面,通过完善育人队伍、拓宽育人内容、构建育人模式等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